>>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建设美丽新宁夏
山川城乡,树种向“多彩”布局
2019-03-15 06:38:52   
2019-03-15 06:38:52    来源:宁夏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夏先后持续推进了三北防护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工程,承担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截至去年10月,全区林地总面积已经达188.93万公顷,全区35%的国土面积披上绿装;森林面积也从60年前的7.8万公顷增加到72.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4%,森林积蓄量同步增长,达到899万立方米。以林草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形成。

  “成绩来之不易,从‘杨家将’遍布山川到多样化树种选植,再到林木良种的引种和驯化推广示范,我们在科学生态林业树种布局上,走了不少弯路,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宁夏林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张全科是一位工作35年的老林业人,他给记者讲述了我区植树造林从单一树种的“绿化”发展到多树种、异龄、多层混交林的“彩化”进程。

  “杨家将”曾遍布山川

  春天是桃红柳绿的季节,是万物萌动的季节,也是最具诗情画意的季节。可对于银川市民伍甜甜来说,单漫天飞舞的杨花柳絮引起过敏性鼻炎这一条,就足以让她痛恨春天。

  在宁夏,从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到北部川区,乡村城市、山岭沟地、田间河旁……凡是可供利用的地方,处处可见杨树挺拔的身影。

  “种杨树是无奈的选择。”张全科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全宁夏树种加起来超不过30种,有什么树就种什么树。由于黑派杨树生长速度快、树干通直、材质优良,长5年胸径就能达到10厘米。杨树开始一统植树造林的天下。然而,单一的树种结构存在诸多问题,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潜伏了10年的天牛灾害开始大面积爆发。在我区,8000万株杨树被迫伐除,使宁夏平原第一代农田林网毁灭殆尽。

  除了杨树,还有一种成活率高达90%的白榆树在当时特别“受宠”。1984年,张全科本科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王洼林场做育苗和指导造林绿化工作。“当时南部黄土丘陵水土流失特别严重,这种树在山梁顶、陡坡地栽种效果非常好,我们栽了10万亩。”然而,白榆树在过分亏水干旱的环境中,加速逆转退化,形成“小老头树”,不但不长而且越长越密,五六年后大量枯竭。

  在这段历史时期里,人工生态造林缺少科学指导,病死树、低矮树、小老树情况比较严重。痛定思痛,必须调整树种,走适地适树的科学造林之路。

  松柏撑场 多样化起航

  生态建设从来不是一日之功。根据我区地质类型分布特点,上世纪90年代,宁夏在黄土丘陵和一部分土石质山区绿化采取封造结合、针阔混交的办法,主要采用青海云杉、华山樟子松、刺槐、侧柏、山桃、山杏、桦树、沙棘等树种。个别低洼地方种植杨树,这些是后来替换黑派杨树的白派杨树,其抗病虫害比较强;在中部干旱带种植的防风固沙林以灌木为主,柠条的数量最多,穿插种植沙柳、榆树、樟子松、刺槐。在河谷川道则种植苹果、枸杞、枣等经果林。引黄灌区营造农田防护林,主要有刺槐、柳树,但新疆杨仍占“半壁江山”。

  吃尽了单一树种的苦,张全科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思考树种多样化的造林之路。

  每年到了造林检查验收的时候,走累了,张全科躺在山梁上休息时,望着对面的山,研究树木的生长规律。经过12年的探索,他提出了6项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用一句他自编的顺口溜概括为,“山顶沙棘柠条山桃带帽,山坡地埂两杏缠腰,庭院四旁果树花椒,杨柳春槐下滩进沟。”30年后,这样的树种布局证明了它的价值:彭阳县每年4月上旬举办的山花节,每天吸引着区内外20万人次的游客。

  林木种苗是生态建设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事关林业长远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区进行了林木的引种和驯化。从华北引进白蜡、丝棉木进行造林试验、测定研究分析其生态适应性;春展一串花,夏秋一串果的红叶乐园来自山东青岛,如今在引黄灌区公园和公路旁随处可见;已经是园林绿化“贵族”级的金叶榆,其母株则是河北密枝白榆;来自比利时的红花多枝柽柳枝条细柔,姿态婆娑,夏秋开花,颇为美观,因为耐盐碱、耐旱、耐寒,在全区各地均有身影。

  需要一提的是,随着周边内蒙古、甘肃等省区及我区内防风固沙、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来自泾源县的针叶林不仅让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走上苗木产业之路,也影响了我区植树造林树种格局的变化。“以至于从南到北到处都有新疆杨,随处可见樟子松。”

  回归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本身就是最好的生态财富”,近年来,这一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我区林业科技工作者深入挖掘乡土树种的生物学优势,加大乡土树种选育优化力度。

  在六盘山区,分布着20多个品种的稀有花灌木,这些树种形态多样,不仅可以观花、观叶、观景,还能观果和观枝条,适合城市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小区绿化。

  跟随市场的引导,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将六盘山林区分布较广的暴马丁香进行繁育实验。如今它袭人的香气散布在银川植物园和海宝公园等地;2003年,栓翅卫矛“铮铮1号”从六盘山林区走入试验场,经过嫁接扎根各小区;醉鱼木盛花时节满树紫堇色,花枝长达1米,四面垂下,形成一个个天然的球状“花坛”,不仅能用于庭院、公园的绿化美化,还能用于荒山造林绿化、护坡及水土保持,而它的母株就来源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干旱荒漠地带,经过20余年的驯化才来到人们身边……如今,枸杞、葡萄、苹果、红枣、杏等经济林良种为宁夏林业产业发展的支柱品种。自2005年宁夏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首次审定林木良种以来,先后审定林木良种70个,并按照树种生态类型进行了划分。

  “可以造少一点,造好一点。”张全科告诉记者,要科学造林,探寻接近自然的技术规律,进行树种设计,营造近自然林。造林一年,管护十年。“更要提高绿色管护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国有林场,那里是我区林业生态建设的主战场之一。”(宁夏日报记者 裴云云 赵磊 实习生 王璐)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邵志权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